大学通识课程模式创新研讨会召开

发布时间:2020-01-06                                   浏览次数: 1176

为了丰富通识教育内涵,提升通识教育育人成效,进一步推动复旦以及中国大学通识教育的开展。复旦大学复旦学院于20191228日星期六举办“大学通识课程模式创新研讨会”,来自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西安交通大学、台湾逢甲大学等30余所高校的120余位教师齐聚一堂,共同研讨如何通过创新大学通识课程的教与学模式来推动大学通识教育的发展。

复旦大学复旦学院常务副院长、教务处处长蒋最敏教授致辞。复旦通识教育应着重围绕以下四方面开展工作:第一,通识教育应具有高校特色;第二,通识教育应夯实内涵,打造真正“金课”;第三,通识课程应破除各种“围墙”,发挥学生创造性;第四,通识教育应面向未来。他强调在通识教育的实践中,应将课程建设放在最核心的地位。

北京大学哲学系吴增定教授做了题为“沟通经典与社会生活——北京大学‘思想与社会’课程项目的教学探索” 的主题报告,分享了他讲授的“思想与社会”课程项目的理念、制度和具体实践。该课程为跨学科人才培养项目,通过申请和筛选的方式来确定选课学生。课程结合了北大哲学系、社会学系、法学院等各个院系的专业优势,强化交叉学科意识和社会实践环节。课程设计同时注重研读经典和社会实践两个方面,这样设计的目的是要让学生在抽象的哲学思想和具体的社会生活两个方面相互对话和沟通,不仅提高哲学思考能力,而且获得活生生的社会生活经验的视野。

清华大学新雅书院副院长曹莉教授从新雅书院开设的海外项目和劳动项目的教学经验出发,分享了她对通识课程模式创新的思考。曹莉教授从国际化培养和耕读教育两个层面,介绍了新雅书院成立五年以来,在培养学生树立远大理想、扎根中国大地、放眼国际社会、成就卓越人才等方面的初步探索。其中,书院与国外名校合作开展的牛津大学项目、雅典项目、罗马项目、伦敦政治经济学院项目等海外项目,为各高校提供了丰富的通识课程国际化的建设经验;劳动项目带领学生进入工厂和农村进行实践,让学生更加“接地气”,从劳动中了解中国社会、避免“作秀式”的社会实践,并在共同劳动、共同生活中提高书院学生的集体意识和荣誉意识。

上海交通大学-密西根大学联合学院副教授Shane Johnson介绍了他执教多年的“工程导论”课程。这门课程旨在教导学生如何像工程师那样思考并且培养问题解决能力、工程类论文写作能力等。该课程在开设和教学中的遇到了一些挑战,如:教学上中西方的文化差异、缺少合适的教材、课程评分机制如何设计、课程实践中的安全问题等。在教学实践过程中,这些挑战也在不断地被回应和解决。同时,该门课程的开设对所在学院产生了非常大的价值和意义:增加学院在学生中的影响力,引导新生对学术和职业产生思考,产生和培育有学术价值和市场价值的实践项目,提高师生、生生的技术交流能力等。

复旦大学社会工作学系青年副研究员洪浏分享了复旦大学服务学习课程体系建设的实践经验。报告回顾了复旦大学开展服务学习课程的历史,介绍了服务学习学分课程体系的设计思路。课程运用体验式学习理论和社会工作专业督导方法将“实践-观察-反思-应用”的体验式学习核心循环嵌入服务学习教学周期,构成完整的服务学习学分课程教学模式;在传授专业知识之外,要求学生在教师指导下,通过社区需求调研,结合所学知识和技术,确立具体学习和服务目标,设计并执行一个完整的服务项目。洪浏以“STARs”服务学习课程助教-督导体系为例,讨论了服务学习类课程的操作和推广模式,强调服务学习应同时被视为一种教育实践和一个学术领域。他认为,基于研究证据的优质课程和基于课程实践的严谨研究能够相互促进,共同推动服务学习在高等教育中的稳健发展。

南京大学天文与空间科学学院陈鹏飞教授带来了他讲授的新生研讨课“宇宙的命运”的教学体会。该课程的初衷是让学生了解前沿科学知识,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思考能力,并且转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拓展课本知识为多方面知识、转变接受知识为创造知识。因此,课程的设计安排十分重要,是达到“既传授知识,也富有趣味,并引导学生如何生活及研究”的途径。在具体的课程设计上,新生研讨课“宇宙的命运”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教师主讲为2周,学生介绍天文新闻及科普书籍内容为5周和学生分组进行天文专题展示为5周。陈老师也对于教师如何在课堂上循循善诱以及如何增加师生互动等问题进行了思考。

重庆大学建筑城规学院杨宇振教授做了题为“两个一半:通识的剖面及其问题” 的主题报告。杨宇振教授首先介绍了自己讲授的“阅读、理解城市与建筑”课程的教学设计。该课程结合了授课、阅读、协作、讲述和研讨,目的是培养学生的“知、智、情”,带领学生理解城市与建筑发展的一般性问题,培养其质疑沟通能力。之后,他从三对“两个一半”,即知识讲授与问题意识、专业纵深与社会关联、社会变迁与知识生产之间的关系讨论了通识教育。他认为通识教育的重要性不仅在其内部,更存在于社会生产与再生产变化过程中的状态;通识教育是需要经由局部的专业类课程去认识世界复杂性整体的过程。

台湾逢甲大学通识教育中心助理教授陈淑慧介绍了具有逢甲大学特色的通识教育课程。陈淑慧着重介绍了他们的专题制作课程、学生自主课程以及微学分课程。其中,专题制作课程尝试打破传统课堂的藩篱,让课程的弹性可以透过“不限时间,不限地点”的机制产生最大的效果;课程主题丰富,学生参与度高,而在互联网上建立的学习互动社群极大地提高了学生地参与度。学生自主课程为学生申请开课,再由老师评估打分的课程,同学们在期末对自主学习成果进行展示。 而微学分课程强调实务案例分享、经验分析和动手实作,教师们在同学报告和实践展示的基础上进行评分。另外,逢甲大学在国际体验计划、创业教育、创意设计、Apps程序设计、创新创业学院等课程与制度上的设计,同样有很多值得借鉴和学习的经验。

华南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副教授温小浩分享了他讲授的“自然地理探索与野外考察”通识课程的教学体会。这门课程的特色是带领学生走出课堂到自然界进行野外考察,从一开始的专业课程慢慢转变为了现在面向全校师生的公共选修通识课,课程的设计理念、完成要求以及执行过程中的安全问题都需要进行严格的考量。在教学设计上,首先课程的考察线路要吸引学生,其次授课内容上尽量贴近学生生活,并在野外考察中引入专业的视角。进行地理探索和野外考察时,学生需要进行长时间户外徒步,教师如何在考察过程中和学生保持良好的沟通,并且从中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意志力,这也是此类课程需要思考和重视的地方。

台湾大叶大学休闲事业管理学系副教授边瑞芬展示了大叶大学的办学理念、通识课程的创新教学经验,并分享了作为大学教师对通识课程未来发展的期许。大叶大学的通识教育致力于整合型课程的创新教学,整合优秀的专业课程资源,打造主题丰富的课群活动。边瑞芬以自己开设的“台湾在地文化主题”课程为例,介绍了富有特色的课群活动。她还强调了通识课程教师间协同合作关系的重要性,跨学科课群活动的分工与整合都需要教师们的共同努力方能完成。逢甲大学的教师们还成立了互联网互动社群,共同进行设计课程,互相进行教学观摩,互相支持,协同教学。

陕西师范大学教务副处长石洛祥介绍了陕西师范大学通识课程的建设情况。石洛祥以 “中国书法艺术”和“教育机器人入门”两门通识课程为例,展示了陕西师范大学作为文史哲特色师范院校,在开展通识教育当中一方面注重传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和文明,另一方面积极进行教学内容、教学形式、教学评价等方面的创新。其中,“中国书法艺术”在跨学院授课团队、融文化与艺术、教学手段完善、评价方式多元、建立学生终身学习习惯等方面体现了其创新之处。而“教育机器人入门”这门课结合乐高模型、人工智能、多媒体技术等工具进行授课,主要特点体现在教学形式多样化上。课程以学生为中心,引导学生团队进行合作学习,积极组织学生进行社会实践。

复旦大学通识教育中心副主任、政治学系任军锋教授带来了“复旦通识中国故事”通识游学课程的建设经验分享。复旦通识游学课程承接了“有根”的复旦大学通识教育理念充分学习、借鉴和汲取欧美大学正反面经验的基础上,主动发掘并赓续丰厚的中华文教传统。作为近年来探索并基本成型的教学模式之一,“复旦通识中国故事”已经开设了西安线、岳麓线、江南线以及山西夏县线四条线路,游学课程结合了课堂授课与现场观摩,并与兄弟院校进行师资优势互补,不同院校系科学生之间也能在游学中实现交叉学习和高密度互补。任教授强调游学的目的是试图丰富传统的教学模式,是对传统教学模式的延伸、补充,而不是喧宾夺主,是要聚焦教学主题、打开学术视野、提升学习效能的。

研讨会还设置了自由讨论环节,各高校参会教师围绕如何将通识课程模式创新落到实处进行了热烈的讨论,对如何增加课程挑战度、课程助教和管理团队设计、书院培养模式的优缺点、如何将大学人才培养理念落实到课程上等话题开展了深入交流。复旦大学通识核心课程多位授课教师也参与了本次研讨会,交流和学习其他高校通识课程建设的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