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旦大学第十场课程思政午间研讨会举办 姚大力教授受邀做主题引导发言

发布时间:2019-06-14                                   浏览次数: 1993

613日中午,复旦大学第十场课程思政午间研讨会在光华楼东主楼2901举办。复旦大学历史地理研究所文科资深教授姚大力老师受邀以“求真、求新、求精与求直”为主题做引导发言。姚教授以历史研究为切入,引出教学、研究过程中的四个重要追求:求真、求新、求精、求直。


求真。历史本身是我们的研究对象,同时又是我们的研究产品,在这个意义上“历史”一词包含两层含义:“历史A”和“历史B”,“历史A”指从前发生过的某一段过程,“历史B”指关于“历史A”的叙事。“真”的标准是“客观性”,同时,“真”也有多元性,这种多元并非真伪的相互对立,“历史B”有许多不同的版本,从不存在“历史B”的“终极版”,这也意味着求真的过程永无止境。从事历史研究的人至少有两个工作目标,一是追求一个能够容纳不同史料的解释框架;二是追求一个正确的基本价值判断。

求新。求真需要一种探索的意识,它不应是对已有认识的重复操练,求真本身就带有求新的属性。求“新”有三个方面的推动力:一是新问题,新问题带出解释旧文献的新空间;二是新文献,新文献推动对旧文献的重新利用;三是新视野,学科交叉带来解决问题的新途径。同时,求“新”的过程仍与“旧”之间保有着非常天然的联系。


求精。新问题的提出要求研究人员对研究内容保持敏感度,而敏感度来源于不迷信不证自明的结论。所谓的“常识”中其实藏着很多“陷阱”,藏着很多反常识的东西。没有对这些“陷阱”的警惕性就难以提出有价值的新问题。不断提高从史料中“挤榨”信息的技术。何为“挤榨”?从浸满水的毛巾中挤出水并不难,如果是一条半干的甚至已经基本干掉的毛巾呢?你能不能有这个力量从中挤榨出水来,这才是历史研究的真功夫。姚教授用生动的例子阐释了“求真”与“求新”与“求精”之间的关系。由于时间有限,“求直”部分没有详细展开。


主题发言环节后,老师们围绕学术精神、价值引领等问题与姚老师进行了提问互动。党委宣传部孙谦、经济学院石磊,环境系包存宽,新闻学院郑雯、林溪声、周海晏,国际文化交流学院胡文华,航空航天系谢锡麟,哲学学院才清华,软件学院戴开宇,基础医学院刘琼等老师参加本次研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