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度复旦大学通识核心课程教学研讨会召开

发布时间:2019-01-21                                   浏览次数: 2329


复旦大学自2005年全面推行通识教育以来,经过多年共同努力,基本完成通识1.0阶段的主要任务:通识理念深入人心、明确通识目标、建立课程体系。自2014年起,复旦通识进入2.0阶段,核心课程亦开展新一轮建设。为全面提升教学品质、落实“以学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复旦大学通识教育中心于2019年1月17日-18日组织召开2018年度复旦大学通识核心课程教学研讨会,会议主题为“如何在核心课程教学中落实‘以学为中心’”,来自全校相关院系的60多名任课教师、核心课程委员会成员、院系教学院长/系主任等参加了会议。


2018年度复旦大学通识核心课程教学研讨会主会场孙向晨主任发言


17日下午的主会场由复旦大学核心课程委员会副主任李宏图主持复旦大学通识教育中心主任孙向晨总结了一年来核心课程建设工作成果,包括组织系列教师研讨,打造教师共同体;推进新课建设,加速提质升级,优化课程体系;加强助教管理与培训,提高小班研讨质量;开展问卷调研,推进核心课程教学评价;开展通识游学,推动学术写作,丰富通识教育内涵;组织研讨会议,加强宣传与调研,促进合作与交流。在师生们的共同努力下,“‘中国根,复旦魂’——打造重实效的中国大学通识教育体系”获得2018年高等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孙向晨老师还介绍了2019年度核心课程建设工作计划,包括继续推进“核心课程教师共同体”建设,加强新课建,开展第二、三批课程“提质升级”工作,组织系列研讨会,打造“复旦通识”品牌,实现复旦通识成果向外辐射等。

为打造优质核心课程、表彰在教学中做出显著成绩的优秀教师,通识教育中心首次开展了复旦大学通识核心课程年度优秀教师的评选活动,经核心课程委员会评选,来自历史学系的姜鹏老师、哲学学院的丁耘老师、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的任军锋老师获得2018年度“复旦大学通识核心课程年度优秀教师”荣誉称号。三位老师也在本次会议上分享了他们多年开设核心课程的教学经验。


复旦大学通识核心课程年度优秀教师接受表彰


姜鹏老师在第一模块中开设“《资治通鉴》导读”课程,修读人数众多并广受学生好评。姜鹏老师认为,通识教育注重激发人对所处世界的思考能力,并给予同学们一种认知方法。经典文本的阅读要带着三个核心问题意识,即进入经典作家的生活世界与观念世界、被书写的历史并不是已发生的历史本身、追求真实性并不是历史叙述的唯一目的。姜老师还从教学方法的角度举例说明了专业教育和通识教育中,对于《资治通鉴》文本的不同解读方法,并详细介绍了该门课的课程设计和课程结构。

丁耘老师在第二模块开设“《理想国》导读”课程,每学期选课人数爆满。丁耘老师介绍了《理想国》导读的多重学习方法,并指出进入不同的经典要有不同的方式,应该围绕文献、多方学习、开动脑筋、拒绝“格套”。同时,小组研讨、大作业和助教在该门课程的教学中具有重要意义,它们共同解释了经典的开放性,即理解、思考和表达。最后,丁老师还分享了不同专业选修学生的优秀作业和学生评价,充分显示了学生在该门课程的获得感

任军锋老师分享了《托克维尔论美国的民主》和《修昔底德战争史》的通识核心课程教学实践案例。任老师认为,经典文本的教学应该以点带面,由表及里,由内而外。通识核心课不是通俗概论课,应该建立以经典文本为核心的学术共同体的双向过程,不低估、不迁就学生,并且不放松对学生的严格要求。任老师介绍了课程的教学大纲和研修小组主题,并说明了研修小组的重要性,即对文本的横向放大和纵向延伸。

最后作为本次研讨会的特邀嘉宾,来自日本广岛大学的黄福涛教授做了“日本大学的一般教育与教养教育”的主题报告,他介绍了日本通识教育的渊源、理念、发展历程和建设情况,开阔了中国通识教育建设的眼界和思路。



18日上午,与会老师围绕“如何在核心课程教学中落实‘以学为中心’”进行了分组讨论。教师们普遍认为,通识核心课程不能放松对学生修读要求,同时教师应不断提升自身水平和能力,促进教学相长改革现有教学方式,借助在线课程平台,为学生创造好的学习体验,全方面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学习成效。讨论中,与会教师也分享了有关小班研讨和助教工作的宝贵经验,普遍认为,教师应该更多地参与到学生的小班研讨环节中,增加与学生的互动和反馈,并且要更好地发挥助教在小班研讨中的作用,建立完善的助教选拔机制,进一步提升助教工作能力。


分组讨论现场

  

本年度核心课程教学研讨会的召开,有助于任课教师全面了解核心课程新一轮建设的情况和要求,深入推进核心课程“以学为中心”的教学改革。通过优质核心课程和优秀课程教师的示范效应,为下一步全面推进核心课程的“提质升级”营造良好的氛围,形成普遍共识。


全体与会教师合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