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中文大学梁美仪教授在复旦举办通识教育讲座和研讨会

发布时间:2014-12-25                                   浏览次数: 1744


20141216日,香港中文大学通识教育主任梁美仪教授给复旦师生带来题为“自由教育与通识教育——论21世纪通识教育的意义”的讲座。复旦大学通识教育核心课程委员会主任、哲学学院院长孙向晨教授主持了讲座。


点击查看原图


通识教育作为一个现代高等教育的理念,背负着古希腊以来自由教育的育人理想,然而它具体的发展与落实,却效果不一,争议不断。梁美仪教授首先梳理了自由教育(Liberal Education)、自由技艺教育/博雅教育(Liberal Arts Education)和通识教育(General Education)等概念的历史发展脉络:自由教育从希腊传统和罗马传统开始,发展到中世纪的自由技艺教育乃至殖民地时期美国的自由技艺教育,到十九世纪末,随着社会历史的发展,自由技艺教育逐渐没落,通识教育成为主流,主要应对选修制与专业化弊端、知识过早专业化、课程缺乏综合性和整体性等问题。作为一种课程体系,在美国最普遍的通识教育形式是分类修读。其优点是:课程设置依赖大学中现有院系学科,容易施行,可有效拓宽学生知识面。而缺点则在于:组织与理念松散,课程水平参差不齐,师生对通识教育性质、目的和意义容易模糊不清。

针对分类选修课程中存在的问题,以芝加哥大学、哥伦比亚大学为代表的一批学校在推行通识教育中实施共同核心课程,在本科生追踪研究中,核心课程的教育成效较好。20世纪90年代新核心课程运动中,不再要求透过西方文明为中心建构共同的学习内容;强调文化多样性与全球视野;强调学生共同学习经验;强调对知识有跨学科理解;注重讨论人类面临的重大问题。

在讲座的最后,梁美仪教授认为,传统自由教育的理想没有过时,而21世纪通识教育的任务仍然是育人,通识教育应该在大学中建立能沟通对话的学习者社群。

在随后举行的研讨会上,梁美仪教授详细介绍了香港中文大学通识教育课程体系,主要包括书院通识和大学通识两部分。书院通识教育承载各所书院的教育理念和传统;大学通识教育包括通识教育基础课程、大学通识课程。大学通识课程包括四个范围:中华文化传承;自然、科学和技术;社会与文化;自我与人文。通识教育基础课程,包含“与人文对话”、“与自然对话”两部分。“与人文对话”包括三个主题:自我与人的能力、信仰与人的限制、理想社会。“与自然对话”包括三个主题:物理宇宙的探索、生命世界的探索、人的理解能力的理解。通识教育基础课程的特点:选取跨文化和跨学科的经典名著,以问题为导向的探讨班。梁美仪教授认为,这些通识教育基础课程在智性思考、学习态度、基本学习技能等方面都取得很好的学习效果,学生无论是自信心、心胸与眼光,还是阅读及表达能力都获得很好的成效。

复旦大学核心课程任课老师、书院导师,在读学生以及研究学者等参加了讲座及座谈会。香港中文大学在通识教育实践方面的成功经验,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